时光流转,又一个甲午年。
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际,日本国民更多的是不理解。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作为学生的日本,要对自己的老师——中国大动刀戈。据《明治大正见闻录》里记述,甲午战争开战那年,家住上州沼田的生方敏郎正好12岁。他家里有一道被视作珍宝的中国屏风,他家乡一年一度的夏日祭的山车上,高立着刘邦、项羽等中国豪杰的等身人像,他一直被父母和老师教授的是汉文典籍。他不明白日本为什么要与这样一个国家为敌。“当时的日本人,可没有谁敢自负说要比过中国人,我们只奢望不要太落后于中国就好了”。
在东京出生的作家谷崎润一郎也是如此。他在回忆录《幼少时代》里写道:“有一天,我在饭桌上问父亲日本为什么要对中国开战,父亲一边喝酒一边长篇大论的解释。可是不论父亲怎么说,我都无法点头称是。”
然而,从这场甲午战争后,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发生巨变,从谦卑、自矜逐渐膨胀成傲慢、自大,对中国、朝鲜也萌生了歧视心理。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者、评论家荒畑寒村在《寒村自传》里记述,“在(甲午)战前,在日华人相当地受欢迎,在横滨卖衣服的来自中国的人,可比在横滨卖药的来自富山的日本人更受优待。”然而战中,“各地上演的甲午战争剧目里,扮演中国士兵的日本舞台剧演员一登场,就有观众向其扔花生壳和桔子皮,有的演员忍无可忍,甚至在舞台上对着观众大喊,‘我们也是满怀爱国心的日本人。’”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内村鉴三在《日清战争之义》中认为:日本和中国分别是“代表新文明之小国”和“代表旧文明之大国”。在他看来,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有三个:其一是“使支那惊醒”,其二是“使其知吾之天职”,其三是“使其与我合作从事东洋的改革。”
曾任日本外相的陆奥宗光在《蹇蹇录》里也说,开战后,日本各大报纸都争相刊登有关战事的报道,这些报道里“过度地夸大清国官民的短处,满是谩骂诽谤,以不堪入目的词语毁谤李鸿章的身份。”日本媒体的这种做法无疑是煽动了日本国民对战争的热情,也催化了民族偏见。
信夫清三郎在《日本政治史》一书中指出: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终于统一了日本的国民:“日清战争在使天皇‘君临在每个国民心中’的同时,也在‘每个国民心中’确定了‘臣民’意识。三国干涉则使国民的统一进一步加强。”显然,甲午战争前后,近代日本以臣民的方式形成了“国民”。
著名历史学家远山茂树在《日本近代史》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并不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而爆发的战争,但在完成帝国主义世界体制和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开端,却是划时代的。”
河原宏在《近代日本的亚洲认识》一书中指出:“由于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朝野认为中国不再是日本近代化的竞争对手,所以对中国和朝鲜来说,无论是在文明方面,还是在军事装备方面,日本都已经成为一个应当崇拜和敬服的‘先进大国’,日本今后要充当‘东洋的盟主’。”
著名思想史学家野鹿正直在《思想史论集》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后,日本国民由原先“极端的自卑”转为“极端的自负”,产生了一种以“强国”自居的“大国民”、“大民族”意识。以甲午战争为界,幕末以来只停留在知识阶层的中国蔑视意识已经完全渗透到一般国民之中。
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上海经商多年并与鲁迅有深厚情谊的内山完造曾概括甲午战争后日本社会的“中国蔑视观”:“日本人一谈到对中国的常识,就是:中国人无国家观念,中国人不清洁,中国人若无其事地偷东西,中国人撒谎,中国人是卑怯者,中国人是迷信家,中国人重金钱身于生命,中国人喜赌博,中国人有数个妻子。”
可以说,正是这场打败了上邦“老大国”的甲午战争,点燃了日本人的所谓“爱国心”,开始将为天皇而战视做至上荣光,为后来的军事扩大和侵华战争提供了精神鸦片和财政收入。
就像日本保守派人士、《从日清战争中学习》的作者谷口光德所说,“对于构筑现代日本来说,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的作用大于日俄战争。”
那么,在中日两国关系处于低谷的现阶段,在中日两国民间都有声音认为,会再来一场“中日甲午战争”的眼下,日本各界人士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前日本横滨市立大学校长、都留文科大学校长、历史学家加藤祐三从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他认为,谈论甲午战争,得从日中两国的“开国”谈起。1840年,中国因为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而被迫打开国门,1853年,日本因为美国的“黑船来航”而被迫打开国门。从表面上看,日中两国都是被西方列强打开的国门,但实际上,却存在本质性的不同。中英之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一个“败战条约”,一个“惩罚条约”,要求中国割地、赔款。自此以后,中国和外国签订的条约,都是“败战条约”,其中就包括支付了最高金额赔款的《马关条约》。而培理提督和日本签订的《日美和亲条约》,是美国和日本经过交涉后签订的一个“交涉条约”,一个没有经过战争的条约。尽管日中两国都没有成为英美的殖民地,但这些本质上的不同,就注定了日中两国在近代史上的命运不同。
加藤祐三教授还指出,英国跟中国是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之争,而日本和美国是海洋国家之争,调节、交涉起来比较容易。在商船担负贸易,军舰支撑军事力的时代里,海洋国家发展势力相对有利。从日中两国的政治体制分析,日本当时处在幕府时代到明治维新时代的转变期,与西方国家的发展目标一致。而中国则是一个皇帝下,有多个民族和多个因册封体制产生的藩属国。1884年的中法战争,是法国从中国夺取了越南这样一个藩属国的战争。这场战争对于日本很有参考意义,到了1894年,日本就想让中国的藩属国朝鲜“独立”出来,于是开始了这样一场甲午战争。
株式会社BBT董事长兼CEO、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特聘教授藤原洋,则是从科技进步的角度分析了甲午战争的结果。他认为,日本早在德川幕府时代,就已经开始工业革命,特别是在铸铁等方面。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因此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日本把科技发展的成果,用于增强军事力,所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
财团法人国语作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宫川俊彦,从对外关系领域分析甲午战争。他认为,甲午战争不是日本打胜了,而是清朝打败了。如果当时清朝能再坚持两、三年,日本就会败得一塌糊涂。他指出,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的对应。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认为这是一场文明与野蛮的战争。宫川俊彦教授特别指出,自称是文明国家的国家对其他国家行使武力,其实就是野蛮国家。
大江洋平法律事务所代表大江洋平,通过日本人的意识变化来认识甲午战争。他说,直到明治维新,日本人都把中国视为“圣人君子之国”,称甲午战争是场“文明之战”。但在这场“文明之战”胜利后,日本人在自诩是文明人的同时,开始轻视中国,认为中国代表的是野蛮。当时日本的知识分子代表内村鉴三也是这么看待中国的。但现在,日本人的“中国观”正在转变,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日本人也开始变得非常地重视中国。今后,伴随着日中两国的交流,日本人会越来越尊重中国的。
有意思的是,就“当代日本人怎样看甲午中日战争的问题”,笔者还采访过一些日本平民百姓。他们有的“谦虚”地表示:“我的历史知识不够,说不清楚”,有的则说:“120多年的事情了,谁还能够记得”。在东京的东乡神社里面,所展示的东乡平八郎的事迹中,甲午战争根本不被提及。一位日本媒体记者告诉我:“那场战争,日本胜利了,所以日本不愿意过多地提及,避免刺激中国”。
往事并不如烟。如今,中国正在崛起,而日本也不再是“小日本”。一场大梦谁先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